跨境人民币结算的 “漏洞”与“趋势”
在上海市中心的一个咖啡馆里,Mike谈起了他的忧虑。
Mike是上海一家外资企业的中国籍高层管理者,在上海这个总部经济颇为抢眼的地方,许多人和Mike一样,在外企任职并占据核心岗位,尽管他头顶上的外籍上司经常会换,但他们一直坚守。
Mike的忧虑来自于目前存在的“政策套利”,他自己也很难给目前面临的风险作出明确的定位。
2013年9月,国家外汇管理局、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《关于服务贸易等项目对外支付税务证明有关问题的公告》,明确规定了5万美金以上对外支付的非贸业务需要取得税务局的备案。
Mike说,许多企业为了回避税务备案,选择了将原本需要支付的非贸项目进行分拆,拆到5万美元以下使用外币进行支付,后来发现受制于监管措施就此作罢。但是许多外企在操作过程中,发现使用人民币进行拆单支付并没有受到相应的警示或者处罚。
在贸易跨境结算中使用人民币支付是从2009年7月开始的,历经两年的时间,到2011年8月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试点由5个扩大到全国,境外地域也扩至全球。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选择人民币作为对外支付的途径。
Mike解释说,这并不是监管部门没有对应的处罚措施,而是像在一块非停车区域的路面停车,还没有警察过来“贴单子”,许多人看到了,也会把车停到这块路面上。
在记者的采访中,一些外资银行也表示听说一些银行的客户会有Mike所说的情况,对于不在外管局重点关注企业清单中的企业,不超过支付上限的情况下,只需要提供说明汇款目的、汇款对象和种类的汇款说明书即可。
Mike认为,这其中的风险是由于企业间的效仿,许多跨境人民币会通过这种“不健康”的方式流出,同时由于回避了税务备案,还有可能带来税收征缴上的问题。
目前,这类非贸支付主要用于支付劳务费、特使费等费用,涉及营业税、增值税、所得税等税种征缴。“大多数外企的操作中,会涉及到营业税的问题。”Mike说。
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对此进行评估的时候也提及,这种拆分支付而不进行税务备案的方式有可能带来一定的税务风险:如果故意拆分不申报,查实的话肯定要补税。
“我希望监管部门能有更加明确的指导,强调人民币支付的时候也要写上备案号,同时加大对故意拆分的监管。”Mike说。
“其实我们现在已经很明显地感受到了政策在向好的方向运行,从以前严格的事前审批到如今重视事中、事后监管,别的不说,像正常的小额度免备案的政策的确是非常的方便有效。”Mike说,“我仍希望改革能够继续下去”。(文中Mike为化名)(编辑 肖欣欣 孙小林)